style> #wennei .showanswer{font-size: 14px;margin-bottom: 10px} .g9{font-size: 14px;}
隐藏菜单
id_7广告位-99%*49
搜索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20篇)
人阅读
id_1广告位-95%*60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 能够画出规范的圆形,体会圆的曲线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创设情境 1. 问题引入
- 提问:“你在哪儿见过圆?”
- 引出并板书“圆”。

  1. 小组交流
  2. 两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记录下来。
  3. 师生交流,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

  4. 引导思考

  5. 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各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活动二:认识圆的特征

  1. 观察剪下的圆
  2. 学生动手剪下一个圆形。
  3. 在剪好的圆上找出圆心,并用直尺测量圆心到边缘的距离。

  4. 折圆探索半径和直径

  5. 每个学生用圆规或三角板画一个规范的圆。
  6. 找出圆心,连接圆上的任意两点形成一条直线段(半径),再换个位置再量一遍(另一条半径)。
  7. 量一量圆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直径)。

  8. 比较圆心、半径和直径

  9. 在剪下的圆中观察: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是否相等?
  10. 圆上的任意两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否都是半径。
  11. 直线段从圆上的两个点经过圆心到另一个点的距离是否是直径。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

活动三:圆的应用实践

  1. 设计喷水装置
  2. 如果你是设计师,要在广场花园里设计一个喷水装置,请你说出喷头的位置,并说明喷水的半径范围。为什么这样设计?

  3. 车轮的设计

  4. 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5. 球场设计

  6. 如果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一个圆形花坛,你想怎样设计?需要哪些工具?怎么画?

  7. 统计活动

  8. 你调查了同学们喜欢哪种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你最喜欢什么节目?为什么更受欢迎?

四、总结反思

提问:
1.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 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3.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能用到圆的什么知识?


以上为《小学数学教案6》的设计思路,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容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年、月、日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并认识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结合节约用水的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年历 card 中的时间单位并正确填写。
  2. 掌握大月、小月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3.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课件(包括年历卡、月份图片)、多媒体软件。
  2. 活动卡片:包含问题与思考题的材料。
  3. 学生资料:历史背景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 歌曲引入:播放生日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日。
  •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自主探究

  1. 寻求时间单位的形成原因
  2. 题目:哪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如何?
  3. 问题思考:有31天和30天的区别在哪里?

  4. 认识年历卡

  5. 提供年历 card,询问学生想知道哪些内容。
  6. 展示问题:
    1. 这一年有几个月?
    2. 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没有不同的月份。
    3. 二月份有多少天?
    4. 哪几个月是大月、小月?

三、探究交流

  1. 使用左拳记忆法
  2. 鼓励学生打开课本,查看并记住左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多少天。
  3. 例如:

    • 凸起:31天
    • 软曲:30天
    • 凸起:28或29天(二月)
  4. 儿歌记忆法

  5.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三、五、七、八、十、腊”,并对应天数。
  6. 例如:
    • 一月:31天
    • 三月:31天
    • 五月:31天
    • 七月:31天
    • 八月:31天
    • 十月:31天 -腊月:30天

四、总结与延伸

  1. 教师总结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并认识了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3. 巩固练习
  4. 给出问题并解答,例如:
    • 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大月有多少个?
    • 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
  5. 布置作业:结合实际,记录一个月的日历,填写月份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和交流,学生不仅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知识,还能够运用记忆法进行有效记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节约用水的情境,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 1. 导入环节:使用生活化的歌曲引入时间单位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与交流:通过分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获得知识。 3. 总结与延伸:将课堂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希望这节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记载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称为“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集大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题之一。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鸡兔同笼问题的概念理解。
2、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课堂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从中了解他们对第几的理解。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鸡兔同笼问题

  推荐阅读

  我的家乡,人间天堂英语作文_描写我家乡的英语作文

  编导专业就业前景市场调查_编导专业职业发展调研报告

  五金店购销的合同_五金店跟装饰公司合作合同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 id_5广告位-99%*100
发表评论
畅言评论-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评论模板中修改
  • id_2广告位-99%*100
  • id_3广告位-99%*100
  • id_3广告位-99%*100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

©Copyright ©2007-2016 www.zizaicun.com (日鑫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2775252566 渝ICP备2025057959号   

合同范文
总结模板
通知体会
其他

©Copyright ©2007-2016 www.zizaicun.com (日鑫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2775252566 渝ICP备2025057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