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 提高学生对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认识,增强对故事细节的理解能力;
- 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写得更具体。
教学重难点
-
- 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叙述故事情节;
-
- 理解作者简练语言的特点,体会节日故事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语文园地三
教学内容
-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理解词句段的运用方法;
- 学习如何将故事情节写得具体。
教学活动
- 导入新课
-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语文园地三。”(板书:语文园地三)。
-
让学生分享《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并鼓励大家“讲好故事”。
-
交流平台
- 每组同学根据不同的词句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 分组讨论: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教师总结:“左边的是六字或七字成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
词句段运用
- 出示课本左边和右边的词语,让学生对比发现。
- 举例:左边是四字成语,右边是六字或七字成语。
教学小结
- 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一个故事情节“更具体”?并引导他们总结:“我们一定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第二课时:语文园地四
教学内容
- 学习如何将故事情节写得更具体;
- 练习说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
教学活动
- 复习旧课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词句段的运用”,并分组练习说《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
-
分组练习
- 小组内展示一个同学的正确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
评价优胜者,鼓励大家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
小组表演
-
四人一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互相补充并评价自己的表演。
-
教学提示
- 教师讲解《乞巧》的作者及其作品特点,并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小结
-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将一个故事情节“说具体”?(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第三课时:语文园地五
教学内容
- 理解《乞巧》中的作者信息及作品特点;
- 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将故事情节写得更具体。
教学活动
- 引导阅读
-
读出《乞巧》,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宵”和“宵”)。
-
了解作者
-
教师讲解林杰的生平及作品特点,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
-
情景描述练习
- 学生分组练习说《乞巧》中的一个片段,并进行评价。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乞’字写成‘天’字,会发生什么变化?”(改变心理描写)
教学小结
-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可以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更具体。
评价与反馈
-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
- 通过情景描述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 小组表演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板书设计
板书
语文园地五
《乞巧》
作者:林杰(831年-847年)
生字:乞、霄、尽
作者语:“乞巧”,指导朗读,注意“乞”与“天”的区别。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认识“世界遗产”这一概念,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代表性景点。
- 学习撰写导游词的写法,掌握开篇语、景点简介、选取景点分述和结尾四个部分。
-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 认识“世界遗产”这一概念。
- 学习撰写导游词的写法,并能根据游览景点的特点写出具体的描述内容。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理解导游词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升表达真实、生动的语言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资料、介绍景点
(1)教师讲解“世界遗产”的概念及我国的代表性景点。
(2)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集体归纳信息。
(4)教师根据资料内容,组织有序的游览顺序和时间安排。
第二课时:写导游词
(1)教师讲解导游词的基本结构及写作要领。
(2)教师示范撰写《颐和园导游词》,并板书写作要求。
(3)学生分组讨论、实践撰写导游词,并展示自己所写的导游词。
第三课时:板书设计
- 开篇语
- 景点简介
- 选取景点分述
- 结尾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五——导游词写法
-
开篇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到北京颐和园来游玩。我是小廖,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 -
景点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从北门到南门,经过春山、虎嘴石、天宫 window、大明宫、龙丘、景 Tempian 等点。 -
选取景点分述
(1)进入园内,感受园林的静谧与祥和;(2)漫步 along spring path,欣赏花开的美景;(3)参观虎嘴石,了解历史与文化;(4)游览大明宫,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
结尾
小时小节结束,感谢大家的到来。祝大家游玩愉快!
课堂练习:记句、分析句子
-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
(1)( )去公园玩;(2)( )写作业。 - 分析句子中的结构和语义:
(1)大家齐唱《春晓》,这是《春晓》这首歌的第
(2)画上 sun 是指太阳,但在这里它指的是天空。
拓展练习:记句、分析句子
- 读出以下句子并理解:
(1)我站在桥上,望着远方的山峦;
(2)他站在河边,看清了周围的环境。
课后反思
- 参观颐和园期间,我深刻体会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要避免的小知识:
- 不乱走,不要走回头路。
- 适量携带物品,如雨伞、墨水等。
- 在写作《颐和园导游词》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文字与图片结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游览经历。
- 我觉得这篇导游词写得真好,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展示颐和园的美景与历史底蕴。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五——导游词写法
| 开篇语 | 景点简介 | 选取景点分述 | 结尾 | |------------------|--------------------|--------------------|-----------------------| |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到北京颐和园来游玩。我是小廖,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 |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从北门到南门,经过春山、虎嘴石、天宫 window、大明宫、龙丘、景 Tempian 等点。 | (1)进入园内,感受园林的静谧与祥和;(2)漫步 along spring path,欣赏花开的美景;(3)参观虎嘴石,了解历史与文化;(4)游览大明宫,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 小时小节结束,感谢大家的到来。祝大家游玩愉快! |
在预习《我的发现》这一课时之前,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点:
- “我的发现”意义的理解:
-
我发现了一些词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会先记住这一点,以便理解后续的分析。
-
词汇复习与思考:
- 先回顾了一些生字:“矮、瘦、丑、闲、旧”。
-
接着,我开始思考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例如,“矮”和“瘦”都带有翘舌音,但意思相反:一个高大的物体,另一个则显得低矮。这样理解之后,我觉得自己对“我的发现”有了更深的理解。
-
反义词学习:
- 我意识到每个生字都有一个对应的反义词,例如“打”和“转”。我会在预习中多练习这些词的读写,以巩固记忆。
-
通过练习,我不仅掌握了单词的意思,还学会了用大写字母表示它们的重要性。比如,“高”对应的大写字母是“H”,“矮”则对应的是“h”。
-
成语故事的学习:
- 我们学习了《语文园地五》中的一个成语故事:“高墙”。这个成语用来表达高大的事物,例如“高墙围山”。
-
在预习过程中,我尝试用成语来回应一些问题。例如,“我的发现”中的“打水”对应的是“转眼间”,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应用。
-
积累与记忆:
- 我意识到在预习时需要积累更多的词汇,并尝试用这些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悟。
-
比如,当我想到“矮”,我可以联想到“高墙”的比喻,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意思。
-
练习与反馈:
- 在预习过程中,我进行了朗读、小组互动和自由阅读等练习。通过这些活动,我更好地掌握了生字的读写。
- 通过老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帮助,我也巩固了部分词汇的记忆点。
通过这次预习,我不仅熟悉了一些新词汇,并且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园地五: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一、单元标题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二、单元总体目标
- 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学会用语言工具描述和交流文化遗产。
- 通过国学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
三、单元教学重点
- 探索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方法。
-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四、单元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保护长城和索桥的遗产,并学习如何描述和介绍这些景点。
2. 课前准备:搜集与长城、索桥相关的资料,熟悉导游词的格式和结构。
3.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模拟导游词的撰写过程。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掌握描述和介绍文化遗产的方法。
- 能够使用语言工具,如对话、描写等,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合作学习。
- 案例研究法:利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文化遗址进行示范和指导。
- 网络搜索法: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提升搜集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活动内容:
1. 演讲比赛:同学们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准备一个演讲稿并进行展示。
2. 课后阅读: students 阅读与长城、索桥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目标:
- 引入保护与传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成果:
- 学生撰写初步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演讲稿,并将相关资料整理好。
第二课时:探索长城与索桥的遗产
活动内容:
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描述长城和索桥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 演讲比赛: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演讲稿,结合讨论的内容进行展示。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通过分组讨论,找到长城与索桥的共同点,并明确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成果:
-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详细的演讲稿,并完成课后资料收集。
第三课时: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结构
活动内容:
1. 教师展示长城、索桥和秦兵马俑的导游词示例,讲解它们的格式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写出自己的学校或景点的导游词,并撰写一个简单的行程介绍。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导游词的格式和结构,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工具描述和交流文化遗产的能力。
活动成果:
- 每个学生写出一篇简单的导游词,并展示在班上进行。
第四课时:国学活动——保护与传承
活动内容:
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长城、索桥等文化遗址,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准备相关资料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国学活动能力,并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活动成果:
- 学生能够将自己所了解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整理。
四、课后实践
- 学生根据自己的导游词,组织同学参观长城、索桥等文化遗址,并模拟导游的讲解过程。
- 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调整和推广。
教学目标:
-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单元亮点
- 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注重保护和传承。
- 通过国学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
六、单元不足
- 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不够充分,部分资料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 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仍需加强。
七、单元总结
- 教师总结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 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
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刚才我模拟情景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遗迹。
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对我国的一些遗迹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模拟情景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铁索桥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铁索桥,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铁索桥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铁索桥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写。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铁索桥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 mythology、故事等等,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迹,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迹,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