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初读课文,学会10个生字,并理解“瞬息万变”、“朝夕相处”、“绚丽动人”、“壮观”等词语的意思;
- 能正确地读出庐山云雾的美丽特点;
- 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奇妙,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庐山的云雾》中体现“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1. 展示庐山风景录象(如课件展示庐山的山势、云雾景象) - 引出庐山,介绍庐山是一座名山,风光秀丽。 - 提到诗人作家对庐山的喜爱,板书:“庐山”。
2. 导入古诗: - 请学生学过的描写庐山的古诗有哪些?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等。
3. 寻找能体现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
- 老师板书关键句子,如:
- 瞬息万变
- 趣味无穷
- 朝夕相处
- 民众奇妙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 自由读课文,圈词语 - 提问: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学生小组交流,并圈出能体现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 - 引导学生找到“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等词语。
2. 读后交流
- 学生可能会圈出的词语:
- 瞬息万变
- 趣味无穷
- 朝夕相处
- 民众奇妙
教师引导: 1. “瞬息万变” —— 来不及看,转眼间已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2. “趣味无穷” —— 巍躇满面,忽明忽暗,连天地都看得见。 3. “朝夕相处” —— 避不避免地望着山上的云雾,仿佛与云雾为友。 4. “民众奇妙” —— 云雾中,连天幕也遮不住万般秀色。
三、朗读课文,品悟美
1. 自由朗读: - 引问:“瞬息万变”怎么表现呢?“趣味无穷”又怎么表现的? - 老师板书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读后交流,归纳感受 - 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体会: 1. 瞬息万变 —— 快就没了,没再看就会没了。 2. 趣味无穷 —— 来不及看,转眼间已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教师引导:
1. 诗文中的句子:
- 瞬息万变
奔风逐ree,忽明忽暗,连天地都看得见。
- 趣味无穷
避不避免地望着山上的云雾,仿佛与云雾为友。
教师评价:
1. “瞬息万变” —— 快就没了,没再看就会没了。
2. “趣味无穷” —— 来不及看,转眼间已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3. “朝夕相处” —— 避不避免地望着山上的云雾,仿佛与云雾为友。
4. “民众奇妙” —— 云雾中,连天幕也遮不住万般秀色。
四、拓展练习
1. 纽放诗文: - (示例) 我爱庐山美景奇,“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那云雾中,天幕被掩埋, 山峰披上外衣,只看不看。
五、作业布置
- 根据板书设计,完成课文中的句子圈划或修改。
- 埋头读出自己的理解,并背诵重点句子(如“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 看图片:老师在课堂上已经看到的庐山云雾,你还能想到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和庐山云雾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板书设计:
```plaintext
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趣味无穷
朝夕相处 民众奇妙
```
以上为《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设计,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庐山的云雾》教学方案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 教学重点:
- 理解《庐山的云雾》中的语言表达(如“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 体验庐山云雾的美丽与神秘,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心灵震撼。
- 教学难点:
- 掌握文中的比喻句(如“被风吹来”、“似在天边散去”),理解其深刻含义。
- 教学目标:
- 通过阅读、想象和创作,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 发现庐山云雾美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二、课程结构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 活动:导入环节(3分钟)
- 教师展示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它们的美。
- 通过对比,引出《庐山的云雾》这一文中的生动画面。
- 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云雾”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 板书目标:
- 探讨“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词汇的意义。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5分钟)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
1. 第一部分:“千姿百态”
- 导读:“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 学生自由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幅画,并根据图片描述自己的感受。
2. 第二部分:“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 教师引导:这些云雾是缠绕着山腰的?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一样。教师板书并朗读(抽读“缠绕”、“玉带”)。
3. 第三部分:“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
- 教师引导:云雾在山谷中飘散,就像浪花般漫 unpicked, 漫 cascading。(齐读)
4. 第四部分:“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 教师板书并朗读(抽读“天幕”、“巨大”)。
5. 归纳总结:
- 总结“千姿百态”指的是云雾的不同形态;
- “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是云雾缠绕,如系在山腰间;
- “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比喻云雾扩散,像波涛般漫 unpicked, 漫 cascading;
- “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比喻云雾被挡住,如同巨大无边的天空。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5分钟)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讲解
1. 第一部分:“瞬息万变”
- 导读:“极短的时间是用表来表示的。”
- 学生自由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幅画,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 第二部分:“变化快”的词语
- 教师引导:这些变化是怎样的?比如“被风吹来”、“似在天边散去”。教师板书并朗读(抽读“吹来”、“天边”)。
3. 第三部分:“云雾迅速转移”
- 教师引导:这些云雾变化得很快,就像一缕阳光从天边飞逝。教师板书并朗读(抽读“迅速转移”)。
4. 归纳总结:
- 总结“瞬息万变”指的是变化很快;
- “被风吹来”和“似在天边散去”都是比喻云雾快速变化,如一缕阳光从天边飞逝。
四、指导背诵二、三自然段(15分钟)
活动:分组背诵自然段 - 每组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或自己想象的内容,背诵课文中的句子。 - 教师点评,强调理解关键词和句式。
五、拓展练习与作业
一、拓展练习(20分钟)
- 教师布置题目:
-
- 在文中找出并用“被风吹来”、“似在天边散去”等词语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雾变化。
-
- 根据图片描述,给你的云雾画加上一段解释。
-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二、作业
- 阅读推荐两篇诗歌:
- 《黄山的云海》
- 《阿里山的云雾》
- 收集庐山周边的自然景观照片,分享给同学们,写一篇观后感。
- 写一篇作文,描述你在庐山的云雾美景下的感受。
三、板书设计
```plaintext 《庐山的云雾》教学板书
第二自然段: 千姿百态 | 瞬息万变 | 流连忘返
第三自然段: 瞬息万变 | 流连忘返
板书要点: - 千姿百态: 天地间,处处皆变换。 - 瞬息万变: 像逝去的时光,如飞过的影子。 - 流连忘返: 一见倾心,情不自禁。 ```
四、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对“庐山云雾”的理解和感受。
- 倡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和个人观察,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课程目标完成情况: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文中用词的深意。
- 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好的!以下是改写的三篇不同的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1
3、庐山的云雾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你've been to Pungsa?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庐山的云雾)
4、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你想知道的东西?
6、梳理问题:(1)掌握哪些生字词?(2)文中主要讲了什么?(3)可以分为几段?
8、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能读懂些什么?
9、梳理问题:(1)掌握哪些生字词?(2)文中主要讲了什么?(3)可以分为几段?
(二)初读感知,用词替换,整体通顺
10、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11、引导分析记忆字形:幻、添。
12、理解词语:秀丽、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重点:分词划句)
(三)熟读课文,通顺修长
13、现在我们已扫除了文章障碍,要想知道课文主要内容,以往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14、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明白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15、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改写修改
16、第一篇改动:
3、你've been to Pungsa?
3、庐山的云雾!
3、庐山云雾奇丽?
17、第二篇改动:
3、你've been to Pungsa?
2、庐山云雾多美丽!
3、庐山云雾多神秘!
18、第三篇改动:
3、你've been to Pungsa?
4、庐山云雾多奇妙!
5、庐山云雾多神奇!
以上是改写的三篇不同的文章。每篇文章都保持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只是表达方式和排版不同。希望你喜欢!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