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轮)
教育目标
- 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掌握从对象、语言角度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 感受苏州园林建筑布局的特征特点,体会“游览”与“景观”的区别。
- 通过阅读感受园林的艺术美和图画美,激发对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 掌握说明文从整体到分点的分析方法。
- 理解苏州园林建筑布局的特点:亭台轩榭布局独特,池沼景观丰富。
- 感受园林中植物、动物的生动画面和人文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 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阅读能力培养。
- 培养分析园林建筑和景观的能力,感受园林的艺术美。
教法运用
- 提问训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 分组竞赛: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交流能力。
- 观察图片/文字:结合教学资源,直观感受园林的建筑布局和植物景观。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5分钟)
- 讲话引入:“苏州园林”、“苏州人”等,营造亲切感。
- 整体感知(30分钟)
- 自主阅读:用手指标注关键词句。
- 团结分享: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和疑问。
- 重点难点突破
- 通过分析“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理解“游览”与“景观”的区别。
- 综合语言、结构分析说明文的特征。
- 实践体验(15分钟)
- 一组学生到校园内观察苏州园林建筑,另一组完成仿写练习。
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竞赛
- 每组同学结合文本关键词,组织表演“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或画面。
- 比赛内容:描述游览园林的体验(如亭台轩榭、池沼布局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和建筑特色。同时,实践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分析能力。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
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说明
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作者如何准确把握园林的共同特征,并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了解说明文一般采用的几种表达方式(如整体与局部、总到分等),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进行表达。 -
赏析说明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了园林的艺术美,语言准确且生动,同时培养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能力。 -
理解说明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学生能够认识到说明文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并能初步感受说明文的层次感和系统性。
二、教学重点
- 体会除说明外,其它表达方式的运用
- 如:通过“一花一世界”来展现园林的独特美;
-
通过“群山如画”来体现自然景观的高度与壮丽。
-
赏析说明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感受作者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
- 赏析说明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 学生可能在分析句子时难以找到关键信息或忽视某些细节。
- 理解说明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学生可能在识别说明对象时不够明确,导致结构理解困难。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苏州园林》文章
- 导入环节(5分钟)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以一篇名为《苏州园林》的文章为载体来学习一种重要的文字表达方式——说明文。说明文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事实和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
生: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说明文?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及时点名引入) -
讲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5分钟)
-
师: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被誉为“江南名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今天我们将以这篇名为《苏州园林》的文章来学习说明文的知识和技巧。
-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10分钟)
-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先给你们一个整体的讲解。请同学们记住以下几点:
①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 文章通过什么具体的元素展现了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15分钟)
-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文中的一些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并将标号记录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苏州园林》的分说
- 讲解分说的内涵(5分钟)
-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那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在说明文的“分说”中,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事实和艺术展现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
分析《苏州园林》中的细部特征(15分钟)
-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结构,让我们再来仔细分析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细节。例如:“一花一世界”、“群山如画”等句子。
-
归纳说明文的逻辑顺序(10分钟)
-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文章整体上是“整体→局部→细部”的逻辑结构。这种由大到小、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园林的艺术美能够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
-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文中哪些部分体现了“整体”、“局部”和“细部”?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五、课后反思
- 总结收获(2分钟)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说明文的结构和特点。这不仅让我们对园林的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文字表达的重要性。
-
鼓励思考与创作(3分钟)
- 师:你是否想把苏州园林的美好艺术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呢?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创作自己的园林美?
(学生可能会设计自己“神往”的校园或自然景观,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启发。)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
- 语言赏析(5分钟)
-
师:今天的课让我对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和说明文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老师不在这节课中留下“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那我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希望你们可以继续用文字来描绘属于你的“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
-
课后作业(10分钟)
- 师:请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语言或工具(如彩笔、画笔)来创作一份“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并记录下你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的设计和思考,我觉得这次关于《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我会继续完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欣赏文章中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将文字表达得更加生动有趣!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预习检查与正音解词
教学目标
- 能够正音、解词并理解以下词语:
- 津门(huǐ huàn)
- 建筑(jìng jie)
-
青云(cháng yuán)
-
进一步体会苏州园林的典雅别致,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 能正音、解词并理解苏州园林中的专业名词。
- 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与园林设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言,展现了苏州园林的典雅别致。叶圣陶先生22岁时生活在苏州,他对园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的目光,走进苏州园林的世界。
二、预习检查与正音解词
- 请在练习本上勾勒苏州园林的概念图,并标注相关知识点。
- 正音解词:
- 津门:huán huàn
- 建筑:jìng jie
三、深入分析
1. 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
苏州园林的建筑以“亭台轩榭”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整体结构。例如: - 《亭》“苏堤横清平”,描述了苏家山的横梁平和。 - “八路横山城”描绘了八路高耸的青山。
2.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苏州园林不仅是园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园林设计师以自然为楷模,通过各种手法营造“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3. 文化内涵与学习方法
苏轼、叶圣陶等作家都对苏州园林有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尝试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与设计特点。
四、拓展反思
1. 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如“沧浪亭”以“沧浪之水清兮”为喻,寓意人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
2. 文化价值与现代欣赏
苏州园林的艺术不仅存在于园林建筑中,也延伸到文学创作、艺术作品等领域。通过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等作品,可以感受到园林艺术对古人情感表达的影响。
总结
- 通过预习检查和正音解词,学生已掌握苏州园林的核心概念。
- 深入分析园林建筑与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结合文化背景,进一步体会园林的艺术价值和设计特点。
希望以上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如果需要更多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知。
以下是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的改写版本: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认识苏门弄园林的历史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 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景观美”等多方面特征;
- 掌握《苏州园林》一文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语言说明自然风光;
- 培养学生的观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
- 初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及园林的独特之处;
- 学习苏门弄园林的典型建筑风格及独特的景观美;
- 结合苏门弄园林的具体例子,探究园林中“图画美”的表现手法;
- 分组合作,体验如何用语言更好地描述自然风光。
课后练习:
- 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类比、打比方、引用古诗等方式,说明园林中的“山水自然”特征;
- 分析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的布局,判断其对整体景观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 整体感知:简要介绍《苏州园林》一文的创作背景及其与摄影集《苏州园林》的关系。
- 作者分析:探讨苏门弄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及他的写作意图;
- 说明结构与顺序:通过苏门弄园林的具体例子,明确说明结构为总分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主体部分:主次顺序);
- 合作探究:以《苏州园林》为例,结合具体例子讨论以下几点:
- 作者从哪些方面、多少方面说明了园林的“特点”?
- 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 品味语言:通过苏门弄园林的具体描述,感受文字中的语言美。
改写后的文本:
苏门弄园林,是苏州乃至中国园林史上最为独特的存在。园林作者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文中从整体感知,展现了苏州园林作为“一座园林”的特点。
文章从四个主要方面、三个次要方面全面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①园林的整体布局;②园林内部的景观美;③园林内部各区域的关系;④园林中的艺术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打比方、引用古诗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本充满了丰富的内涵。
文中提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在园中所有的建筑和植物上,从亭台到假山池沼, everything 都展现出了自然之美。然而,园林中的美却并非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通过独特的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园林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亭台轩榭”的布局看似对称,实则并非如此;假山池沼的配合让人联想到山水的和谐;植物的修剪让园林显得更为精致;而“墙纸”与“廊室”的结合则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苏州园林的“景致美”,但并未直接展示园林中的“景色”。真正的“景观美”往往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来体现。苏门弄园林正是这样的例子:从“亭台轩榭”到“假山池沼”,再到“植物修剪”的细节,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章中还提到,“画中的山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近景”与“远景”相得益彰;“角落”、“门窗”、“色彩”等元素的结合,则让园林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苏州园林独特的景观美。
苏门弄园林的“图画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通过植物的修剪与色彩的运用展现了其艺术价值。“山水自然”的理念在园林中得到了体现,但真正的“山水自然”需要一种超越文字的审美体验。苏门弄园林的描写正是这种esthetic experience的最好诠释。
文章结尾部分总结了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其独特的艺术美、丰富的景观美以及深刻的观景意识,构成了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对《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文字中的语言美,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苏门弄园林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在文字表达上展现出的细腻与巧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艺术的精妙。
HTML 包裹:
```html
苏门弄园林,是苏州乃至中国园林史上最为独特的存在。
文章从四个主要方面、三个次要方面全面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 ①园林的整体布局;
- ②园林内部的景观美;
- ③园林内部各区域的关系;
- ④园林中的艺术手法。
文中提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在园中所有的建筑和植物上,从亭台到假山池沼,everything 都展现出了自然之美。然而,园林中的美却并非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通过独特的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园林内部结构的合理性:
- ①“亭台轩榭”的布局看似对称,实则并非如此;
-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让人联想到山水的和谐;
- ③植物修剪让园林显得更加精致;
- ④墙纸与廊室的结合,则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苏州园林的“景致美”,但并未直接展示园林中的“景色”。真正的“景观美”往往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来体现。苏门弄园林正是这样的例子:从“亭台轩榭”到“假山池沼”,再到“植物修剪”的细节,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章中还提到,“画中的山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 ①近景与远景相得益彰;
- ②角落、门窗、色彩等元素的结合,则让园林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苏门弄园林的“图画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通过植物的修剪与色彩的运用展现了其艺术价值。“山水自然”的理念在园林中得到了体现,但真正的“山水自然”需要一种超越文字的审美体验。苏门弄园林的描写正是这种esthetic experience的最好诠释。
文章结尾部分总结了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
- 其独特的艺术美、丰富的景观美以及深刻的观景意识,构成了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对《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文字中的语言美,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苏门弄园林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在文字表达上展现出的细腻与巧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艺术的精妙。
文章总结了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