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选版本:
摘要
《咏荆轲》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荆轲在燕国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自强不息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悲壮。
翻译
1. 摘要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读古书时产生的感性之作,通过描绘荆轲带刀离开燕国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自强不息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悲壮。
2. 翻译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逃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反思
- 翻译质量:
- “燕秦不两立” 翻译为“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
“短计” 翻译为“匕首荆卿趋”,保持了原诗中的字面意思,不影响理解。
-
赏析价值:
-
本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自强不息的赞美。例如,作者选择带刀离开燕国,既是对兄弟情深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反思。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读古书时产生的感性之作,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立场和创作动机。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