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作文题目设计与思考过程
一、引言
《题西林壁》是一首五绝句的古诗,内容描绘了苏轼站在庐山的不同角度时对山景的观察。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庐山的自然之美,还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思考如何写好这篇作文。
二、导入环节
-
吟诵古诗
先通过朗读《题西林壁》,帮助学生回忆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既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又揭示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重要性。 -
教师提问
老师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学生的回答是:“我喜爱庐山,喜欢那雄伟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 -
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苏轼在不同位置的视角下,对庐山的理解又是什么样子呢?
三、解诗题环节
- 教师讲解注释
-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生平经历略不详,但作品广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西林壁》:苏轼的五绝名篇,描绘了他在庐山多次游览时对山景的观察。
-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 - 诗中哪一句最能说明作者的特点?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中的“弄”字难读,能否用“迷”、“清”等字来理解?
-
苏轼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庐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
教师点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作者不是因为不知道庐山的真正形状,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弄”(即“看到”的程度)不同,“见”(即“认识”的程度)也相应地不同。只有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四、抓字眼环节
- 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分别以四个句子为视角,深入解读每句话的含义: -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山景不同。 -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距离、角度,看到的庐山层次和细节不一。 -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事物的认识浅层。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站在不同位置,才能全面认识庐山。 -
教师讲解词语难读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弄”字难读,不能用简单的“迷”或“清”来替代。实际上,“弄”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音调和节奏感。“弄”更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弄”。作者在这里更关注的是“看”的不同角度,“见”的深度。 -
学生小组总结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总结本组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思考自己站在不同位置时,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五、多诵读环节
- 教师讲解古诗特点
教师介绍《题西林壁》的写作特点: - 扎基础:引用其他古诗词中的“打基础”的说法。
-
细入中文:将复杂的诗句解读成容易理解的文字。
-
学生小组表演
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表演《题西林壁》,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对庐山的理解。 -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通过多读多听,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 多与同学交流,也能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六、悟诗情环节
-
教师提问
老师问:“苏轼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庐山,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站在远处看时,看到的山景壮丽;靠近时则视野清晰,细节细腻。 -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思考: - 在庐山的不同位置,对庐山的理解有何变化?
-
这种理解与个人的位置和角度有关。
-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作者不是因为不知道庐山的真正形状,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弄”(即“看到”的程度)不同,“见”(即“认识”的程度)也相应地不同。只有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
教师点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句的哲理:作者以不同视角观察庐山,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道理。
七、总结环节
-
教师归纳
教师总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作者并没有完全认清庐山的真正面貌,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弄”(即“看到”的程度)不同,“见”(即“认识”的程度)也相应地不同。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
学生小组汇报
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将各自的视角与感受分享出来。 -
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句的深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作者以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揭示了人生观和世态情,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时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不要仅从单一的角度去理解。 -
教师点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作者并没有完全认清庐山的真正面貌,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弄”(即“看到”的程度)不同,“见”(即“认识”的程度)也相应地不同。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八、作业环节
-
背诵古诗
教师让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
默写古诗
老师让学生默写《题西林壁》,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每句诗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
仿写作文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或故事,表达对庐山的不同视角观察与认识的感悟。
九、反思与改进
-
学生反馈
学生们在写作时普遍能够写出部分感想,但在具体描述和理解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
教师反思
教师发现学生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不同角度下的庐山景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
改进措施
在课后延伸环节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苏轼在其他地方的视角观察,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从而加深理解。
结语
通过这次关于《题西林壁》的作文题目设计和思考过程,我们不仅深入理解和运用了这首古诗,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这不仅是一篇作文,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觉醒与反思。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这种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