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wennei .showanswer{font-size: 14px;margin-bottom: 10px} .g9{font-size: 14px;}
隐藏菜单
id_7广告位-99%*49
搜索
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_)
人阅读
id_1广告位-95%*60

题西林壁诗意及哲理

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实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赏析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则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与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更是一种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作者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的王国里典型的典型。

如果说宋之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宋朝尤其是苏轼,则是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推荐阅读

  成长变化作文_成长变化作文

  赞美老师的成语_赞美老师辛勤付出的句子

  耆儒硕老的成语解释_耆儒什么意思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 id_5广告位-99%*100
发表评论
畅言评论-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评论模板中修改
  • id_2广告位-99%*100
  • id_3广告位-99%*100
  • id_3广告位-99%*100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

©Copyright ©2007-2016 www.zizaicun.com (日鑫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2775252566 渝ICP备2025057959号   

合同范文
总结模板
通知体会
其他

©Copyright ©2007-2016 www.zizaicun.com (日鑫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2775252566 渝ICP备2025057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