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歌唱活动《三只猴子》教案
教师设计背景
《纲要》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注重发展幼儿的听、看、触、嗅等多感官协调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歌谣记忆能力和情感体验。本课程旨在帮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尤其是通过《三只猴子》这一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歌唱知识。
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 使幼儿了解歌曲《三只猴子》的特点,理解多声部的巧妙运用。
- 帮助幼儿学会二声部和三声部的基本唱法,并在活动中体验歌曲的诙谐幽默。
- 培养幼儿合作与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
二、教学准备
- 音乐设备:电脑、音带;乐器:钢琴(可提前编排简单的旋律)。
- 每位幼儿小猴子指偶或磁铁等。
- 适合的歌曲《三只猴子》图谱和钢琴伴奏。
三、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歌曲
活动内容: - 展示“床”、“小猴”指偶等教具。 - 播放《三只猴子》的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理解“笑”字的意义和整体氛围。
活动过程: - 师:(拍手)“好、好……大家喜欢吗?” - 学生回答:“我喜欢!”
2. 学习第一声部
活动内容: - 引导幼儿熟悉图谱,感受第一声部的旋律。 - 让幼儿尝试模仿教师的唱法。
活动过程: - 师:(指图表)“第一声部是‘笑’字,大家齐唱的时候,像小猴子们蹦蹦跳跳的样子。” - 学生配合模仿第一声部的唱法。 - 通过弹跳动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
3. 学习第二声部(二声部)
活动内容: - 引导幼儿学习二声部,结合第一声部的特点进行补充。 - 使用弹跳动作增强音乐感。
活动过程: - 师:(指图表)“第二声部是‘跳’字,大家齐唱的时候,像小猴子们蹦蹦跳跳的样子。” - 学生配合模仿第二声部的唱法。 - 通过弹跳动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
4. 学习第三声部(三声部)
活动内容: - 引导幼儿学习三声部,结合前两声部的特点进行补充。 - 倡导幼儿分组合作,互相配合演唱。
活动过程: - 师:(指图表)“第三声部是‘别’字,大家齐唱的时候,像小猴子们蹦蹦跳跳的样子。” - 学生通过弹跳动作和分组合作进行演唱。 - 鼓励幼儿在比赛中大胆表达,互相帮助。
5. 小结与结束
活动内容: - 总结《三只猴子》的有趣之处,并回顾歌曲的特点。 - 师:(指图表)“刚才我们一起唱了很多歌,大家觉得这首歌特别有趣吗?” - 学生回答并鼓励。
附注
- 弹跳动作的选择:在二声部和第三声部的演唱中,选择适当的弹跳动作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歌词。
- 分组合作: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同时增强音乐的趣味性。
希望这篇教案能帮助您更好地组织《大班歌唱活动三只猴子》的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以下是一些改进建议:
-
增加互动环节:在每个活动中加入分组讨论、问答游戏或动作表演,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
细化节奏练习:在节奏游戏部分,添加具体的动作示范和音乐节奏提示,帮助幼儿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
-
明确安全教育:在蹦蹦床上跳的安全教育中,提供具体示例或图片,并明确规则和奖励机制。
-
分步设计活动流程:将复杂环节分解成小步骤,确保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点。
-
增加视觉反馈:使用动画、图片或视频展示动作和节奏,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
-
明确引导点:在互动环节中加入明确的问题引导,如“你们能模仿老师的方式,用哪些动作表现这一部分吗?”这样可以促进思考和参与。
-
增加奖励机制:在节奏游戏或安全教育任务中,设置简单的奖励(如小玩具或 candies),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
-
细化音乐节奏提示:提供具体的音乐节奏符号和对应的动作示例,帮助幼儿准确模仿节奏部分。
-
分组活动设计明确:确保每个小组的任务清晰,并有明确的任务完成标志(如“完成了该部分,继续下一个环节”)。
-
活动延续时间安排:为节奏游戏和安全教育增加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幼儿有足够的参与度。
通过以上改进,可以显著提升大班歌唱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幼儿在音乐中轻松学习歌曲内容。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