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鸟翻飞、生机盎然的欢腾场面。
分析: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将千百个黑点比作“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还通过“千百个黑点”形成一种动态的效果,与后文的“飞蛾“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中的对比相呼应,很好地展现了群鸟翻飞、生机盎然的欢腾场面。
B.作者“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意在引出万物停下休憩的“静”以渲染飞蛾濒临死亡的紧张感。
分析: 这句话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飞蛾比作“寻敌”,进一步推动文章的主题发展,暗示作者从平和的心态转向对飞蛾的同情。
C.文章线索明暗交织,明线是飞蛾从享受生命到坦然死去的过程,暗线则是作者从淡漠到同情、直到赞赏和钦佩的情感历程。
分析: 这句话通过“线索明暗交织”来指出文章的结构逻辑,明确明线为飞蛾的命运转变,隐线则通过作者从淡漠到赞赏的情感历程进一步深化主题。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D.每当飞蛾飞越窗面,作者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这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蜂儿、蚂蚁等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析: 这句话通过对比,从历史人物(史铁生)到作者,将飞蛾的命运与蜂儿的行为相联系,体现了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因此,选项 A 是错误的,因为“借代”并不失其意,而是增加了修辞效果。正确的解释是“‘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运用了比喻和借代修辞手法。”
7.下列对文中第三段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是对前文写它命运不济却尽情享受的自然承接。
分析: 这句话从整体上总结了飞蛾的命运变化,与下一段的内容形成了对比和呼应,既表达了作者对飞蛾精神的赞美,也深化了情感主题。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B.飞蛾“左右飞旋……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为后文写它死亡前的挣扎与抗争作了铺垫。
分析: 这句话通过描绘飞蛾的挣扎和抗争,为文章的情感高潮(飞蛾最终的坦然接受死亡)做了铺垫,充分展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C.“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凸显了文章礼赞生命的主旨。
分析: 这句话通过对比,暗示着作者对飞蛾、蜂儿等生命的赞美之情,属于礼赞生命的范畴。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D.写飞蛾的“活力”,与第二段提到的三处“活力”形成照应,都直接表达了对飞蛾精神的赞美。
分析: 这句话指出第三段中的“活力”部分直接呼应了文章的前文,即作者从淡漠到赞赏的情感历程,也体现了他对飞蛾精神的肯定。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因此,选项 D 是不正确的理解,因为第三段的内容确实与第二段提到的三处“活力”形成了照应,并且都表达了对飞蛾精神的赞美。
8. 文章最后一句“死神毕竟比我强大”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分析: “死神毕竟比我强大”这一句子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生命不可逆转性:这句话暗示死亡是必然的,并非可避免或可控。作者通过对飞蛾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敬畏。
-
情感深度: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通过描绘飞蛾的悲欢起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过程中的艰辛与脆弱,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情感挣扎与坦然态度。
-
对比思维:这句句子打破了读者原有的认知模式,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冲击力。它既是对情感的主题探讨,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因此,“死神毕竟比我强大”这一句子不仅是对飞蛾命运的深刻描写,更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他从平和心态到情感共鸣的心理变化。
9. 有人评价“伍尔芙的笔下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本文有多处诸如此类的对比,请加以分析。(6分)
分析: 这句话通过隐喻,指出了作者笔下的文章具有多重特质。具体分析如下:
-
情感与现实的对立:文章从正面描绘了飞蛾的幸福生活(第一段),随后转向对死亡的感慨(第三段),这形成了一种情感与现实的对立。然而,最后一句“死神毕竟比我强大”则暗示作者在面对死亡时的冷静态度和坦然心态。
-
个人与社会的对比:文章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展开(飞蛾这一具体人物),但最后一句则从全局视角揭示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
情感变化与情感共鸣:第一段通过描述飞蛾在窗户中的舞动,暗示了作者情感的转变;第三段则继续深入到飞蛾的成长历程,并通过坦然的态度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最后一句则强化了这一情感的主题。
-
对比思维的应用: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各个部分的情感变化中。例如,从面对死亡时的淡漠状态(第二段)到后来的赞叹与赞赏(第四段),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不同解读和感受。
通过对“伍尔芙笔下的隐秘两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展现了作者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了作者作为读者应有的思维深度与素养。
以上是对文章改写的全面分析,确保每一部分都符合用户的要求,并深入探讨每个点的内涵与意义。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