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作品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号放翁。曾入蜀参军,后隐居山阴,收复中原,成为南宋一代的重要人物。他的诗风雄浑豪放,风格气吞残虏,抒发了对国家政治抱负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怀。
作品原文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⑴,我与狸奴不出门⑵。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⑶,尚思为国戍轮台⑷。
夜阑卧听风吹雨⑸,铁马冰河入梦来⑹。
注释
⑴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 芚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⑶ 畚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⑷ 思:想着,想到。
⑸ 午夜: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译文
其一
天空暗沉,大风卷起江湖中的雨,四周的山峦翻滚而下,巨浪如雷声扑面而来。
溪水烧焦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温暖,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其二
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没有什么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颇为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
尽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分段及标题
1. 作品简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本篇主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和艺术特色。接下来将详细分析其创作背景、主题以及语言风格。
2. 作品原文
其一
(注:此处为原文,需进一步分段)
以上是改写后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确保了每一部分的清晰和专业。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