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注释|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n注释:
\n⑴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n⑵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n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n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n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n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n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n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n
\n赏析:
\n这首词创作时代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所作。“
\n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
\n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n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n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n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n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n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n想当年、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n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n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n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n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n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n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n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n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n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n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调整段落结构,使文章更具节奏感;第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文字感染力;第三、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确保整体连贯性。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