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测量数据:各组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2.多媒体课件。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大树有多高?”(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活动内容: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2.观察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步骤:
1.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竹竿影子走向后,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2.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3.引思:影子长度怎么变化呢?竹竿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影子越长,说明阳光斜射得比较弱;反之,影子越短,太阳光照得较强烈。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竹竿,影长相同。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活动内容:
1.量两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2.观察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步骤:
1.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 2.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影长不相同)。 3.引思:竹竿长度变化、影子长度变化,但他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呢? 4.引导学生计算:竹竿长 ÷ 影长 = 比值(即比例),观察这个比值是否相等。
结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实际运用
活动内容:
1.讨论测算方案。 2.分组合作测量目标物(如旗杆或高楼等),记录数据。 3.学生回教室计算实际高度,并全班交流。
结论:通过测量物体的高度与影长,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比例关系,进而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三、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之间的比值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并应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比例的理解,还让我们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数据、分析规律。
以上就是“大树有多高”的教学设计1。如果需要进一步优化或补充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改写1: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故事
泰勒斯在约公元前600年远去古埃及,并在此之前,他已经游历了多个东方国家,学习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了古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
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
泰勒斯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改写2:长海中心大厦的高
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解:设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为H米,则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H / 158 = 1.80 / 0.45
解得 H = (158 × 1.80) / 0.45 ≈ 624米。
改写3: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解:设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为H,则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H / 158 = 1.8 / 0.45
解得 H ≈ 624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设梧桐树的高度为H,则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H / 37.5 = 2 / 3
解得 H ≈ 25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设大树的高度为H,则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H / 6 = 4 / 5
解得 H ≈ 4.8米。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