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明节的农事谚语集锦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重要节日之一,不仅祭奠祖先、扫墓祭祀,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以下是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农事谚语及其解释: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指清明期间阴雨绵绵,雨水滋润大地,气温渐低,相近三年的时间被称为“九月”。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时节雨量充沛,春雨频仍,为后面的农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清明期间天气转凉,气温低于45摄氏度,人们常称此为“四十五度寒”或“四十二度秋”。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清明节前后,雨水稀少,但清新的空气能唤醒高粱,一升水足以浇灌一棵高粱。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清明节期间出现晴天的概率较低,而谷雨则相对常见。
-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相比清明节前后,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传统观念认为这一季节的降水不足以保证全年干旱。
-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在春天进行分时播种,可以减少灌溉次数;在早春或春雨过后及时播种水稻,可避免晚春水害的发生。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清明节前后北风呼啸,气温降低,易导致气候干燥和风寒 effect明显。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清明节期间积存的雨水容易形成霜雪,影响谷物生长;到了秋季自然降水量增加,谷种更早进入成熟期。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苏、鄂):在北风的影响下,昼夜温差加大,土壤干度过大容易导致黄热病。因此,春种秋收的最佳时间是避开北风和黄风。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黑):清明节期间积存的雨水容易形成霜雪,影响麦种的生长;到了秋季自然降水量增加,可防止因气候干燥而发生根腐病等土壤问题。
-
清明冷,好年景(冬寒不实春暖意):清明节前后冬天气温寒冷,容易引发疾病和灾害。但正值春暖花开时,气候转暖有利于农业生产。
-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北半球):清明节前后是捕鼠季节,若在同地进行联合捕猎,可有效防止家、田鼠等动物的抗灾能力下降,从而减少疾病传播和损失。
-
农事谚语与实际操作
在清明节期间,农人们的传统做法如下:
-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早春二三):从春季开始至第二年春天间(即23日),是最佳的果树种植季节。果树每年需要每年施用一定量的肥料和农药,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生长。桑蚕则可以在春季捕获,为桑农带来可观的收入。
-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春运四六):清明期间观察天气情况,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种植时间,既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制定最佳时间,又可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例如,春季要注意及时播种,而夏季则需要等气温回升后再行动。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黑风):清明节前后出现的黑风现象是自然现象,属于典型的北风天气,因昼夜温差较大而形成。这与传统农事节气相呼应,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保暖,避免因寒意渐浓而引发疾病和灾害。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清明节前后持续的寒冷天气为春季农作做好了基础;在夏季,谷雨后持续的低温也是种植春耕的基础,为下一季春耕做好了准备。
-
农业技术与传统技艺
在清明节农事中, besides传统的农事活动,还有许多实用的技术和技艺可以实践:
-
种田时要早收晚播(三、四):为了确保作物的高产,建议从春季开始至第二年春末,及时播种,尽量等春雨过后再收稻谷。同时,也要注意及时清运未熟的稻谷,避免因低害病而造成损失。
-
农事谚语与实际操作(如“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在清明节前期,若天气不顺,可提前做好备选,确保农事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在春季作物播种时,可提前一周或两周,根据天气变化调整 planting time.
-
收获季节的判断与管理(如“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在收获季节,天气和土壤条件会受到明显影响。若出现北风、南寒等异常天气,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气候因素而导致作物不育或减产。
通过以上农事谚语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应用,既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农事活动,又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农事活动顺利进行。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