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7
教学目标
- 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 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科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 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 将激光笔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观察到光的路径变化。
-
讨论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入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反射光线。
-
教师讲解基本概念
- 展示光路图: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及其位置关系。
-
定义入射角和反射角,强调二者的关系。
-
学生分组探究
- 每组测量不同角度下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并记录实验结果。
-
将数据填入表格: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规律。
-
教师演示多媒体展示
- 展示光路图,强调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位置。
-
通过实验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是否正确。
-
学生讨论交流
- 回答:实验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如何测量角度?能否准确?
二、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 教师讲解知识价值
-
说明反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眼睛看不见物体、漫反射的应用。
-
学生举例应用
-
学生说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设计日光灯、自动喷水系统等实际例子。
-
学生分组实验
-
使用平面镜和激光笔模拟反射现象,记录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变化情况。
-
教师总结应用实例
-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动喷水、日光灯的设计等。
三、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现象;
-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认识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及它们的含义;
- 探究并总结出反射定律,并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现象。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定律
- 光的反射现象:
- 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
-
光路是可逆的
-
基本概念
- 入射光线:从一点发出,传播到平面镜上的光线
- 反射光线:从一点发出、沿反方向传播的光线
- 法线:垂直于平面镜并从光路的入射点出发的直线
- 入射角: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
光路图示:
-
通过光路图明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位置关系。
-
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路是可逆的
应用举例
- 日光灯的设计:利用漫反射使光线照射多个方向。
- 自动喷水系统的原理:利用镜面反射使水珠反射不同角度的光。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将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实际应用,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规则的应用设想
3、 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四、 教师展示中华号月球车,并由此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间距离是多少。并由学生回答地月间距离的方法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 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以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2、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准确的概括出全反射现象,提高总结和实践能力。
3、能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反射的条件。
难点:对全反射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
播放医生利用光导纤维检测病人身体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思考:光导纤维怎样传输光及相关信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介绍两个物理概念,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并明确二者是相对的。
实验探究:将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观察激光束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如何变化?
实验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实验现象: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渐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同时观察到折射光线越来越暗且接近9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线。
得出结论: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的现象是全反射现象。教师介绍玻璃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只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验证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得出这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全反射。
回顾实验并分析得出:要发生全反射现象对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将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学生小组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全反射(全内反射)的条件:(1)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知道临界角呢?提示学生如果已知介质的折射率,就可以确定光从这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规律】
解释课前导入中光导纤维如何传输光及相关信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内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